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
“然而,空气中花粉、尘螨、二手烟、生物燃料燃烧产生的烟雾广泛存在,难以完全避免接触。预防性用药是呼吸慢病患者最大限度避免急性加重的重要手段。”瞿介明教授指出,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患者可使用ICS降低呼吸道慢性炎症。长期规范用药,可将病情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不仅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以帮助他们在疾病稳定期,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工作。
【12】支气管扩张症专家共识撰写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国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 44(4) : 311-321. DOI: 10.3760/
【9】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第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0】王辰. 呼吸病学(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呼吸慢病已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给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教授表示,半个世纪以来,在以翁心植院士、钟南山院士以及王辰院士为代表的几代呼吸病学专家的努力下,中国呼吸慢病研究和防治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然而,我国呼吸慢病发病率目前仍处于高位,呼吸慢病防治任重道远。
2008年,瑞金医院万欢英教授带领团队,获得国家科技十一五支撑课题《COPD 预警指标体系研究与预警模型开发》课题;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慢性气道疾病诊疗中心依托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从而实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呼吸学科医疗资源的共享。同年,冉丕鑫教授课题组确证了生物燃料烟雾是慢阻肺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8,这一研究结果被我国慢阻肺诊治指南与GOLD指南采纳。
参考文献
瞿介明教授表示,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呼吸慢病诊疗逐渐与国际接轨,广大呼吸科医生认识到了肺功能检查在诊断中的重要意义,随着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的相继问世,二联、三联制剂使呼吸慢病稳定期维持治疗及降低急性加重的效果突飞猛进,慢病管理理念悄然兴起。同时,控烟行动、哮喘之家、提高慢阻肺知晓率和筛查率、改善环境等一系列健康促进行动的开展,使呼吸慢病得到了政府及社会的高度重视,现代呼吸疾病防治的雏形初步形成。
瞿介明教授
年轻的邓伟吾主任(中)与黄绍光教授(左)万欢英教授(右)在一起
【11】Zhou Y, Zhong NS, Li X, et al. Tiotropium in Early-Stag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7;377(10):923-935. doi:10.1056/NEJMoa.
【8】Guan WJ, Ran PX, Zhong N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PD in China: successes and major Respir Med. 2016;4(6):428-430. doi:10.1016/S2213-2600(16)-3
【1】Zhong N, Wang C, Yao W, et 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a large, population-based survey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Dec 1;176(11):1169].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176(8):753-760. doi:10.1164/rccm.-1749OC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Available at: > [Accessed 20April 2022]
【7】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rgy For Asthma Managemnet and Prevention, 2022. Available From:
“科学研究是呼吸慢病防治的‘指南针',我国呼吸学科前辈排除万难,用中国研究为中国临床奠定了坚固的基石,指引了明确的方向。”瞿介明教授介绍,1979年,翁心植院士创建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室,为探明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等呼吸慢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1990年,邓伟吾教授发表了有关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的研究成果。并与黄绍光教授一道,于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上海市哮喘之家,开始哮喘的防治管理和患者教育工作。这一工作得到了国际哮喘防治组织(GINA)的的高度认可,邓伟吾教授成为GINA的第三个中国顾问。
“精准分级、分型和长期规范化管理是呼吸慢病诊治的关键!”瞿介明教授表示,在诊断层面,GOLD指南和GINA指南都推荐使用评分和评估问卷,根据综合评估对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了全面、细化的分级,以此为基础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6-7。然而,呼吸慢病病程长、易复发,且急性加重和并发症影响着疾病严重程度。因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医生不仅应关注呼吸慢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更应重视疾病稳定期的规范化管理。
